自殺是國人第11大死因! 專家打破民眾常有的7個迷思
據衛福部110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,去年有3585位自殺,是國人的第11大死因,平均每天有9.8人自殺。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羅斯克(Michael Roeske)提醒,許多人對自殺抱有一些迷思,而這些迷思可能讓那些有自殺傾向的人,感到羞恥、更不願意尋求幫助,因此他決定打破7個民眾的常見迷思。
據《CNN》報導,全球每年有近80萬人死於自殺,自殺是兒童和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。而台灣的數據進一步顯示,男性自殺人數較多佔65%,且男性的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20.0人,約為女性10.6人的1.9倍。
●有心理問題才會想自殺
羅斯克指出,有些人以為只有心理健康出狀況的人才會有自殺的想法,但其實很多有自殺想法的人並不符合精神疾病的標準,只是處在一個充滿壓力的情境,像是失業、伴侶出軌、重病、無家可歸、遭到法律控訴等等情況。
●想自殺的人都很自私
羅斯克表示,「自私」是一個負面的詞彙,何況自殺根本談不上是個好選擇,選擇自殺真的算不上自私。他認為比較好的形容詞是「短視」,無法將注意力放得更遠、更大,而是專注於眼前的事物。
他說明,許多人想自殺感到壓力很大、難以負荷,不知道該如何面對,他們唯一能想到的逃避方法,就是結束自己的生命。
●威脅要自殺的人只是在引人注意
有些人覺得,威脅要自殺的人只是要尋求他人的關心,或是引起他人同情,而自己根本不想死。但羅斯克強調,每一次都應該嚴肅地面對這種問題,因為當他說出來時,代表一個人真的被自殺問題所困擾。
●可以選擇不要自殺
羅斯克指出,因為腦中化學物質的改變,有些人可能看不見其他選擇,就只能看到「自殺」一途,這個自殺的念頭有可能過於強烈,而壓倒腦中所有一切其他想法。
●談論自殺會導致或鼓勵自殺
羅斯克指出,對一個自己擔心的人談論「自殺」這件事,可能會讓人感到尷尬,但實際上並不會導致自殺人數增加,反而能夠減少他們的羞恥感,讓他們更願意尋求幫助、重新思考自己的選擇、與人分享自己的故事。
●情緒改善後自殺的風險就會消失
有些人在嘗試自殺後,狀態似乎在幾天、幾個月內變得更好,可能讓周遭的人以為他已不再想自殺;但現實可能恰恰相反,據美國內華達州自殺防治辦公室的資料顯示,嘗試後的3個月內是一個人最有可能自殺成功的時間。
因為其狀態的變好,可能只是他已下定決心自殺,並且因為這個決定而感到更好、更輕鬆,羅斯克提醒,嘗試自殺後的人,仍需要親友或專業人士的持續關心。
●無法阻止一個人自殺
有些人覺得一個人想自殺是攔不住的、無法阻止的,但其實自殺的想法不是永久的,雖然有時自殺的想法會回到腦海,但嘗試過自殺的人仍能過上長壽、成功的生活。
真愛大健康關心您︰自殺不能解決問題,勇敢求救並非弱者,社會處處有溫暖,一定能度過難關。
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:1925
生命線協談專線:1995。
張老師專線:1980
圖/自由健康網,來源:自由健康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