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px
疾病保健,  真愛健康報報

天冷注意下肢冰冷疼痛 輕忽恐截肢

近期氣溫驟降要多注意自身異狀,尤其年長者更要注意!台中有兩位年長者郭伯伯、張奶奶近期就出現下肢冰冷且異常疼痛的狀況,經過醫師檢查後發現赫然是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」,在經過手術搶救後,成功治療症狀,目前恢復狀況良好,也避免可能遭到截肢的命運。

近期冷氣團來襲,天氣溫度驟降常會引發心血管疾病,除了常見的心臟血管硬化、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問題外,也要注意俗稱「腳中風」的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」,輕症時會影響行走活動、跑步痠麻無力,重則可能有壞疽(乾枯發黑)的情形,甚至可能面臨截肢風險。

72歲的張奶奶有有高血壓、心臟冠狀動脈阻塞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;80歲的郭伯伯則罹患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冠狀動脈阻塞、持續性心房顫動並心衰竭,並且有「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」等多重病史,兩人近期不約而同地出現右下肢冰冷,並且出現異常疼痛的症狀,經過檢查都出現動脈栓塞的情況,在經過緊急導管溶栓手術,及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後,雙雙避免被截肢的命運。

中國附醫心臟血管中心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表示,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」常發生在下肢部位,臨床出現的症狀包括患肢溫度降低(常感覺冰冷)、麻木、不良於行、走路疼痛、腿部潰瘍,最嚴重時,肌肉組織會發生缺血性壞死,病人甚至被迫截肢,而病人截肢後,也容易再面臨命危風險,是非常棘手的疾病。

徐中和說,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」的高風險因子,包括老化、家族病史、吸菸、糖尿病、肥胖和三高等,國外研究統計顯示發生率約12%,尤以步入中年45歲以上的人居多,台灣人口步入高齡社會,臨床疾病也呈現上升趨勢。

徐中和進一步指出,依嚴重度臨床病徵大致分成四期:

第一期 (輕微或無症狀):偶爾感覺患肢溫度較低,有輕微麻木感。

第二期:行走當中腿部容易疲勞無力,休息片刻又能繼續往前走,之後重複出現同樣症狀,稱之為間歇性跛行。

第三期:血管阻塞嚴重連靜止休息時局部循環不足,已出現持續疼痛、麻木或感覺異常。

第四期:皮膚因缺血而由粉紅色轉為暗紫色,且在腳趾頭發生潰瘍和壞死,逐漸延伸到足部及腳踝。

徐中和提醒,若自身有類似症狀時,應及早到醫院進行檢查,避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。

追蹤真愛:

真愛大健康Facebook粉絲頁

真愛大健康Line官方,接收最新消息的好幫手

真愛大健康Instagram

最新文章:

歡迎討論